2011年7月2日 星期六

禪林寶訓231.言住持之本末惟道德、仁義,推而廣之,以完佛祖之道也

231.言住持之本末惟道德、仁義,推而廣之,以完佛祖之道也

佛智謂水菴曰:住持之體有四焉:一道德、二言行、三仁義、四禮法。道德、言行乃教之本也,仁義、禮法乃教之末也。無本不能立,無末不能成。先聖見學者不能自治,故建叢林以安之,立住持以統之。然則叢林之尊非為住持,四事豐美非為學者,皆以佛祖之道故。是以善為住持者,必先尊道德,守言行。能為學者,必先存仁義,遵禮法。故住持非學者不立,學者非住持不成。住持與學者,猶身之與臂,頭之與足,大小適稱而不悖,乃相須而行也。故曰:學者保於叢林,叢林保於道德,住持人無道德,則叢林將見其廢矣(實錄)


佛智謂水菴曰:住持之體有四焉:一道德、二言行、三仁義、四禮法。道德、言行乃教之本也,仁義、禮法乃教之末也。無本不能立,無末不能成。

《禪林寶訓筆說》:此節先舉四法為要,謂作住持之大體有四法焉:一道德、二言行、三仁義、四禮法。道德與言行,乃教化之根本也。仁義、禮法,乃教化之枝末也。無根本何以立乎身?無枝末烏能成其事?


先聖見學者不能自治,故建叢林以安之,立住持以統之。然則叢林之尊非為住持,四事豐美非為學者,皆以佛祖之道故。

《禪林寶訓筆說》:此節正明建立之故。先聖見學者無識力不能自治,故建立叢林使身有所歸。又立一有道德節義者為住持,而統理之,使學者性有所徇。然則叢林眾中之所尊,非尊為住持之人。要飲食、衣服、臥具、醫藥四事俱豐美者,非獨為學者作受用也。總皆為欲人行持佛祖之道,故尊之、備之也。


是以善為住持者,必先尊道德,守言行。能為學者,必先存仁義,遵禮法。故住持非學者不立,學者非住持不成。住持與學者,猶身之與臂,頭之與足,大小適稱而不悖,乃相須而行也。故曰:學者保於叢林,叢林保於道德,住持人無道德,則叢林將見其廢矣(實錄)

《禪林寶訓筆說》:此節方乃勸修道德。是以善能為住持者,必先要尊崇道德,謹守言行。善能為學者的,必先要懷存仁義,遵依禮法。故住持人若無學者佐佑,如孤掌難鳴,豈獨能豎立耶?學者若非住持教化,如根苗不雨,豈自能成就耶?住持之與學者相須而不離。須者,資用也。如人身之有臂,頭之有足。大小相適相稱而不逆,乃相資用而行也。故曰:學者所保守者叢林,而叢林所保守者道德。住持人若不敬存道德,謹守言行,叢林將來必見其廢矣。

如嫋如縷綿綿不絕,只要持循道德,秉權據令者寧不愓然于衷乎!